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

藝術家柳順天

真正的文學家與藝術家,無不心地柔軟。雖說,若將藝術比喻為武學,石雕藝術猶如金庸筆下的降龍十八掌,為至陽、至剛、至堅、至強的藝術;但武學、藝術也如待人處事般,剛極易折、情深不壽,唯有陽中有陰、剛中帶柔,方能可長可久,不至於龍戰於野後卻亢龍有悔!
在金庸所創造的武俠人物中,雖然多人學過此丐幫絕學,卻唯有郭靖能將降龍十八掌練至化境,在至陽中有至陰、至剛中有至柔,所以無堅不摧、群雄辟易;而森磊 石雕藝術工作室創辦人柳順天的石雕藝術,則以堅石與鋼筋共舞華爾滋,同樣具有陰陽共榮、剛柔並濟的永恆美感,在藝術界中獨樹一幟。

自學苦研而成石雕大家

高粱之鄉多產名酒,魚米之鄉多產佳餚;花蓮縣盛產優質石材,長期以來,也是台灣與國際石雕藝術的重鎮。在花蓮縣石雕藝術界,曾任花蓮石雕協會會長的柳順天,堪稱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。
然而,對大多數民眾而言,石雕藝術可以遠觀,卻難以親近。為了讓更多藝術愛好者親近石雕,柳順天在工研院的輔導之下,導入「精緻3D數位化及多元媒材加 值」技術,透過高解析度、具空間感的3D模型,著手開發可陳列、觀賞用的小型復刻版石雕,並積極建立藝術品智慧財產權授權制度,致力推廣石雕藝術。
1951年生於屏東縣的柳順天,自幼熱愛繪畫,從19歲起開始自學、苦研石雕,就此鑽入玄妙、奧秘的石雕世界,而在退伍後不久,便搬遷至擁有豐富石材的花 蓮;初期,他的作品以美化公園的石雕與廟宇雕塑、拼貼壁畫為主,34歲之後,風格轉向純藝術創作,逐漸得到藝壇的肯定,多件作品也獲得典藏。
早在青少年時期,柳順天便對花蓮縣充滿嚮往,其動心起念也頗具藝術家風格。原來,自幼成長於屏東縣平原的柳順天,天天眺望佇立於遠方的大武山,在忙碌農事之餘,心裡總不斷想著,「有一天,一定要到山的背後去」;於是,在服完兵役後,便隨即東遷至大武山後的洄瀾。

剛硬至最極點反呈陰柔


移居花蓮縣後,為了追求最佳的創作環境,柳順天迄今一共搬過5次家,最後落腳於吉安鄉慈雲山山麓;不獨眷戀慈雲山山清水 淨,也因為石雕藝術須有較大空間進行雕刻,唯有遠離市區、人群,方能專心且安心地創作。受到柳順天的影響,2個兒子也走上藝術之路,現分別就讀台北藝術大 學與文化大學美術系。 藝術創作雖講究標新立異,但唯有內涵深邃的意涵,方能卓爾不群、動人心弦。柳順天在創作時,只選擇質地最堅硬的石材,尤其是花崗岩;他展現意象的方式,則 是透過精巧的雕工,讓石材展現摺皺、曲線、弧度,或以強韌的鋼索貫穿、束縛、扼攫,既展現出兩強抗拮的張力、彈力、生命力,也造就其他石雕藝術所無的柔美 感。
「為了找合適的石材,常常得四處尋尋又覓覓、嘗試再嘗試。」柳順天直言,花蓮縣石材資源雖豐富,但產業界、石雕界需求甚殷,有時運氣較佳、可幸運購得,有 時卻是眾裡尋它千百度,還得仰賴從海外進口,或前往其他縣市挑選;而金門縣的花崗石以堅硬著稱,但他卻不盡滿意,可見其對石材要求之嚴格。
其實,柳順天石雕作品風格的改向,得歸因於台灣政治、社會與花蓮縣石雕藝術主流趨勢的轉變;綜觀他歷年的作品,便等同於一頁東台灣石雕藝術發展史。他不諱 言,早年因為所吸收的知識、訊息不廣,創作偏向實用、較為匠氣,之後因學習現代、後現代藝術理論,創作才步入了新的階段。

以藝術入世、表述立場

柳順天所創作的有限系列,作品既多且精,乃是他聲譽鵠起、由工匠晉升為藝術家的代表作品;知名作品包括「蛻變」、「生命的歷程」、「收與放」、「有機與無 機」、「拔」、「破界」、「無限的潛能」、「進步的力量」、「精神實體」、「心靈之帷」、「改變力量」、「誠心誠意」、「升華」、「跨界」、「空執」、 「度量衡」等,已有數件獲文化中心等單位典藏。
柳順天自承,有限系列石雕雖名為有限,但力求在有限中追求無限,猶如生命的覺醒與自察,企圖衝破外在的藩籬、枷鎖;無限系列石雕也見證其雕刻技巧已臻至成熟,對於運用鋼筋逼使剛強石材展現出陰柔、韌性、圓滑,更是得心應手、遠邁同輩,技法、意境皆具備大師風範。
有藝術評論者指稱,柳順天的創作富有禪味、禪機、禪意,深得其「不立文字、直指人心」之三昧,不為外在所束縛、侷限。但以此論斷其有限系列石雕,仍有所不 足,一如柳順天雖然鄉居,雖時時刻刻用心體察社會、民心之潮流變化,其作品呈現的是獨立思考,而非遁世、出世、避世,是透過藝術入世、表述立場與理念,而 非標榜飄忽緲遠、難以捉摸的空想,藉以博取美名。
只是,石雕藝術極為耗時、耗力,更常常有職業傷害;年屆60歲的柳順天坦承年歲漸長,加上先前曾罹患重病、多次進出手術房,整整休養了2年之久,當下精、 氣、神皆不若青壯年時,此時藉由工研院3D精緻數位化技術進行影像修改、典藏、3D展示、多元媒材加值等高科技加值,除可彌補趨緩創作速度,更可望讓創作 品質爐火純青。

藝術就是藝術家的魔術

「在我看來,藝術與魔術相同的是,根本道理都很簡單,卻可攫人目光;不同的是,魔術表演僅是吉光片羽,藝術創作卻可代代相傳,但魔術重技巧,藝術卻是宣揚 理念。」柳順天略帶驕傲地說,石雕其實是觀念藝術,技術需與理念並重,兩者不可偏廢,技術固然得與日俱進,理念也不能故步自封,必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,方 能觸動、感動人心。
近年來,愈來愈多藝術家從北部遷徙至東台灣;柳順天不諱言,雖然大都會資源豐富,藝術家功成名就的機率較高,但生活壓力更大、外界誘惑更多,皆有害於藝術創作,就算闖出名號,由於外務也將跟著激增,便很難不斷追求突破、超越,還不如搬至可專心創作的鄉間。
只是在台灣,藝術家求生存已然不易,相對冷門的石雕藝術家,更難以完全仰賴藝術維生;堪稱花蓮縣石雕界祭酒的柳順天,定居於簡約質樸的吉安鄉,平日用度相當節省,加上山泉水清澈、冷冽,品質猶勝自來水,還可省下不少水費,但依然得靠種植松、柏補貼家計,方能持續藝術創作。
隨著西風東漸,藝術投資、文創產業也在寶島蔚為風潮,但石雕多半體積龐大、重過千鈞,除非大型建築物造景所需,或直接購買或委託訂製,否則藝術家實難由石 雕作品獲利。而且,即使多數藝術愛好者未曾親臨國外知名美術館親炙真跡,卻都曾從畫冊中欣賞過繪畫大師的筆觸,但石雕卻是立體藝術,即使印製再完美的照片 集,角度再多仍嫌不足,猶有隔靴搔癢之嘆,更加深了普及的困難度。

透過3D技術推廣石雕

經濟部東部技術服務中心為了延續花東礦石產業風光歷史,導入高科技技術如3D精緻數位化技術,協助石雕藝術家將創作過程數位化,並透過快速成型模具、線上 傳輸、臨摹複製、網路展示行銷,將石雕藝術家價值隨著生活工藝普及消費,讓石雕藝術家創作品限量複製,擴大分享也讓創作者有新的進項;工研院3D影像團隊 輔導柳順天,運用「精緻3D數位化技術」及「精緻多元媒材加值」,將石雕作品翻拍成3D模型成為數位檔案;跳脫傳統環場360度拍攝平面照片的方法,顯示 具空間感的3D雕塑藝術作品,並以多元媒材限量複製,既可供藝術愛好者典藏,也可當禮品陳列販售。
「3D技術不僅讓電影影像邁向3D影像看起來更為立體,例如《阿凡達》(Avatar);也可循逆向工程順利讓石雕藝術數位化,彌補平面攝影之不足,實為石雕藝術家的福音。」柳順天表示,工研院團隊已著手,進行3D影像加值其創作品,並規劃迷你復刻版石雕商品。
原本對數位技術完全陌生的他,現已對3D數位化典藏技術相當熟悉。柳順天特別分享,一如許多油畫愛好者,雖然無法競標真跡,但卻願意購置價格較為低廉、該 作品的版畫,而收藏不起原件的石雕愛好者,則是迷你復刻版石雕的潛在買主,而迷你復刻版石雕更是吸引新進石雕愛好者的利器。
工研院也將輔導石雕藝術創作者,進一步導入多元實用功能生活藝品,讓石雕藝術品突破傳統典藏、觀賞,開發其功能價值,包括可兼具文具、LED燈具等功能, 有利於打進觀光禮品市場;不但可開拓石雕藝術的新藍海,石雕藝術創作者也可經由創作智慧財產權流通、授權、交易,提升創作價值,也讓原創作者更無後顧之憂.

參考資料
1. 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stand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77&f_SUB_ID=4319&f_ART_ID=44161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